脸上有血管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枢介入第期颅内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 [复制链接]

1#

背景

血管内治疗是颅内夹层动脉瘤(IDA)的主要治疗方式。

然而,血管内治疗的适应证把握、具体治疗方式的选择以及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等问题临床上尚存争议。临床医生治疗该疾病多依据个人的经验,业界尚无关于IDA的治疗指南或共识,目前亟需制定行业共识来规范我国对IDA的血管内治疗。

颅内夹层动脉瘤

(intracranialdissectinganeurysm,IDA)

是指颅内动脉的内膜和中膜之间或中膜和外膜之间发生病理性夹层,导致动脉壁膨出,发生动脉瘤样扩张的病变。

IDA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但以青年和中年为高发期,是卒中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IDA好发于椎动脉,其次是基底动脉和颈内动脉。

临床表现多样,与病变血管壁的病理损伤模式和管腔构型密切相关,可有头痛、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梗死和神经压迫症状等临床表现。

临床诊断

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年11月,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神经介入专家委员会、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以及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青年医师委员会共同组织全国知名专家撰写并发布了《颅内动脉夹层的影像学诊断中国专家共识》。

(1)动脉偏心性狭窄伴外管径扩张。

(2)串珠征或节段性狭窄。

(3)壁内血肿。

(4)双腔征。

(5)内膜瓣。

(6)夹层动脉瘤形成。

一、手术适应证

(1)对于破裂的IDA,Hunt-Hess分级Ⅰ~Ⅳ级能耐受手术的患者,医院尽早行血管内治疗;部分Hunt-Hess分级Ⅴ级的患者,建议先给予生命支持治疗,病情稳定后再考虑血管内治疗。

治疗方式的选择?

(2)未破裂的IDA:无任何相关症状,且形态规则、体积较小的未破裂IDA,不推荐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有新发症状可随时行影像学复查,无症状者可每6个月定期行影像学复查;有缺血相关症状的患者,建议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对于反复缺血发作,或伴有神经系统(特别是脑干)压迫症状,或IDA影像学随访中出现体积增大或形态学变化,建议行血管内治疗。

(3)双侧椎动脉IDA合并SAH:对破裂侧椎动脉进行闭塞不作为首选,推荐破裂侧病变采用血管内重建性治疗,对侧未破裂病变可考虑一期重建性治疗或分期重建性治疗;如果患者夹层出血的位置不能确定,为了避免对潜在的、未得到处理的急性出血性夹层造成血流动力学压力的增加,推荐采用一期重建性治疗处理双侧椎动脉夹层。

患者,男,20岁;反复头晕伴视物模糊1月余

二、血管内治疗的方式

(一)血管内闭塞性治疗:

1.载瘤动脉近端闭塞术:

目前在临床上应用的越来越少。

2.IDA及载瘤动脉闭塞术:

该术式是IDA最有效的治疗方式,可以同时闭塞夹层病变近端及远端,避免血流逆流进入IDA内引起破裂出血。

患儿男12岁,右侧肢体抽搐1周

1MEMB

2年

(二)血管内重建性治疗:

1.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术:最常用术式

2.单纯支架置入术:

国产Willis覆膜支架以其良好的顺应性在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方面带来了一定的突破。对于夹层节段较小、无重要分支且血管条件允许支架到位的IDA,也可选用Willis覆膜支架治疗。但因覆膜支架手术适应证的选择较严格,

患者,男,47岁,右肢肌力4级

女,54岁,主诉“突发意识障碍、头痛2天余”

1W

7M

Hernandez-DuranS,OgilvyCS.Clinicalout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